一、借鉴方法:教育政策与管理史学术领域的深入与创新
提倡教育史学研究与其他科学相互渗透和借鉴,逐渐成为教育史学研究的新动向和新趋势。有学者借鉴历史制度主义的历史观、制度观和结构观,将教育制度研究置于具体的历史过程,开辟教育政策史研究的新学术领域。借鉴微观研究、历史想象等研究方法,开辟了教育活动史、教育生活史、教育身体史等新学术领域,体现了学者们对于创新与建设教育史学科体系的新思路和新构想。
二、突破范式:教育政策与管理史学术方向的分化与整合
有学者指出,教育史研究应本着“大教育观”,打通学科关系,突破既有范式,形成教育史学的交叉型、综合型的研究态势。基于教育学理论范畴展开教育学史研究,是近年对教育史学界具有启迪和借鉴作用的重要研究成果。注重运用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展开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体现了教育史学研究突破既有研究范式的学术走向。
三、重释经典:教育政策与管理史学术视角的切入与转换
有学者强调,在教育政策与管理史“回溯式”的学术研究中,如何从新的学术视角重新认识、理解与评价“老的领域”和“旧的问题”,充分发挥教育史学的社会功能和现实借鉴作用,已成为教育史研究如何面对经典和重释经典的重要学术问题。参会论文中关于唐代贡举权问题、西方大学史上的留学潮等问题的研究,体现了学者们从新的学术视角重释经典问题的学术旨趣。
四、直面现实:教育政策与管理史学术问题的辨别与诊断
有学者认为,教育政策与管理史研究需要直面研究领域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树立教育史学科的社会地位存在感和“经世致用”的社会服务认同感。研究应从教育史学的角度积极回应: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高等教育“管办评”、大学生学业评价及高校招生优惠政策等现实问题,增强教育史学研究对教育实践活动变革的学术推动力。
五、重心下移:教育政策与管理史学术范围的拓展与延伸
教育政策与管理史研究需要顺应国际教育史研究发展趋势,实现研究对象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有学者提出,教育史研究既要重视发达国家也要研究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既要注重宏观制度官方史料又要选择微观制度非官方史料。从上层到下层、从官方到民间、从中心到边缘,已成为研究新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