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者要有明确的责任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素养,以丰富的知识和强有力的学术影响力去“教化”和影响周边的人。同时,要通过理论的建构为世人提供思想、知识和方法论;要关注课程与教学实践中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对一些重大的课程与教学问题做出应答、解释、说明或提供建议、引领,也要传承与批判教学文化,并将现实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素材。与会者认为,作为研究者,需要学术功底,更需要方法和实践能力。确立责任意识其实也就是培养责任感的问题。与会者指出,责任感包含三个方面的问题: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为了什么,用什么方式?哪些可以达到,是否已经达到?也有学者指出,理论建构,观照实践,价值引领;立足现实,提炼现实;开发传统,超越传统;借鉴国外,跳出国外;坚持学术品格、学术操守和责任操守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者的责任与使命。
与会者一致认为,走进课堂是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最可取的解决方法。把课堂作为理论与实践的中观环节是一项切实可行的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我们的使命就是用智慧的方式,让课堂和学校发生变革,同时使我们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获得非常丰富的材料。与会者认为,从社会学、文化学、伦理学等角度关照课堂空间并营造课堂精神空间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者的责任与使命。所以,需要对课堂中的空间及其意蕴加以再认识,转换研究视角,重视课堂空间的生成作用和学生对课堂空间的反馈和建构效应,关注课堂空间与个体情感的联系,使师生的思维共振和情感共鸣同步。同时,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智慧并努力践行,而作为教师的实践者则需要加强哲学素养的培育并不断进行“自悟”。
课程论与教学论学科能否整合,如何整合,如何发展中国的课程与教学论,如何处理普通课程与教学论和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如何编写出既能体现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或研究内容,又不失其体系的完整性与严密性的教材,这是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研究者的责任。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为普通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活动、教学制度与教学思想,其旨趣是描述课程与教学现象、检讨课程与教学价值、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变革课程与教学现实。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和普通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涉及思维方式的问题,它们之间是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发挥的是单一功能,课程与教学论发挥的则是决策咨询、实践指导、教师培育、思想引领及建构的综合功能。因此,要研究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使其“美美与共”,要对发展中国的课程与教学论树立信心,正确对待外来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加强研究队伍建设,关注课程实践,走向教学生活,据此编写出课程与教学论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