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宝立研究员、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教育学院伊萨克·弗鲁明教授在会上发布了《面向2030年的教育现代化比较研究背景报告》。此报告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与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中俄面向2030的教育现代化比较研究”项目的前期研究成果。通过双方项目组的共同努力,数易其稿最终形成中俄双语版的《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和《21世纪俄罗斯教育发展》两份背景报告。
伊萨克·弗鲁明教授代表俄方项目组介绍了俄罗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和发展愿景。从2000年起,俄罗斯持续落实教育国家化政策,先后出台了《2010年俄罗斯教育现代化构想》、“国家教育优先发展项目”(2005)、《俄罗斯联邦教育法》(2012)及《2012年俄罗斯联邦总统五月法令》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俄罗斯教育发生了关键性的制度变革。一是改革教育投资运作机制,引入国家财政资助的准市场机制,不仅允许创建非公立教育机构,也允许公立教育机构提供有偿服务。二是引入联邦国家教育标准,在赋予教育组织自行制定学校教育计划、选择教科书、编写教学大纲等自主权的同时,通过联邦国家教育标准对教育计划的实施和教育成果作统一规定。三是变革教育组织形式,引入综合性大学、联邦大学、多功能教育综合体、国立研究型大学等新的学校类型,实行低效益学校退出机制。四是完善教育质量评估机制,实行国家统一考试,引入独立评估教育质量程序,积极参与国际比较研究和测评。面向2030年,俄罗斯教育体系将呈现出一些新特征。一是建立开放的、连续性的中学后教育体系,形成涵括联合高校、企业大学、职业学院、课程提供者及职业顾问在内的灵活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二是建设能够激发学生独立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现代教育环境,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技术支持。三是聚焦21世纪核心技能和现代素养,更新各级各类教育的学习内容,普及设计教学、小组互动学习、社会实践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四是推进教育均衡,创造为每个学生展示潜能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
高宝立研究员代表中方项目组介绍了中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和未来愿景。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注重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重点围绕优先发展、立德树人、综合改革、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等方面出台重大教育政策和举措。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多措并举,构建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体系;三是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四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高中多样化发展;五是产教融合,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六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七是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八是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九是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着力保障特殊教育机会公平。当前,中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面向未来,中国教育将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为包容、更有效率的可持续发展,到2030年总体实现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更好地完成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
围绕“面向2030的教育现代化”主题,中俄学者们就学前教育、小学和中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诸领域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展开深度对话。
针对学前教育现代化,中方学者指出,要进一步推动中国学前教育现代化,一方面,要加快建设面向所有适龄儿童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形成普惠性学前教育的质量标准、收费标准、教师基本薪资标准及拨款资助机制;另一方面,要重视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主动学习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变化的儿童。俄方学者认为,确保学前教育的普及性、施行联邦国家学前教育标准和加大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是俄罗斯推进学前教育现代化的重大举措。面向2030年,俄罗斯学前教育要着力解决教师队伍老龄化问题,增加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工资收入;注重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着力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针对中小学教育现代化,中方学者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中小学教育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形成“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政府主导—行政推动”的改革模式。面向未来,中小学教育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促进内涵发展,以整体育人为核心创新教育模式,以落实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课程改革,以强化教学环节为关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俄方学者认为,关注教育平等、坚持教学与德育并重、重视教育质量评估是俄罗斯中小学教育的传统。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俄罗斯通过实施新经费投入机制、联邦国家教育标准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实施独立的教学质量评估程序,优化中小学布局,发展补充(课外)教育等举措,切实提升中小学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针对高等教育现代化,中方学者认为,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到2030年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建成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和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形成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新生态。另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要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相结合,既要关注国家层面的道路选择和发展战略,又要关注社会层面的价值和文化,还要关注个体层面的追求和见解,要将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创新过程结合起来,与社会一起创新,一起培养创新人才。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俄方学者认为,俄罗斯高等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实现其发展的战略举措,其中,博洛尼亚进程是俄罗斯高等教育领域大规模改革的关键一步。此外,建立大学综合体、实施高校退出机制和“5—100”高校国际竞争力提升项目、建立新的联邦大学和国立研究型大学、支持大学与企业合作等是提升俄罗斯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大举措。
针对职业教育现代化,中方学者认为,面向2030年,中国职业教育要实现由职业教育大国向职业教育强国的迈进,需要秉持创新、全纳、公平、优质、终身、开放和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完成从理念到制度到技术到能力的多重跨越,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俄方学者认为,在落实《2010年俄罗斯教育现代化构想》的过程中,俄罗斯职业教育系统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一是将职业教育的管辖权从联邦移交给地区管理;二是推进“国家教育优先发展项目”框架下职业学院实验室及科研生产基地的革新;三是推广“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高科技领域发展需求的技术人才;四是加入世界技能组织(Word Skills International),发展世界技能运动;五是实施“先进技术领域技术工人培养方案”,建立具有竞争力的中等职业教育系统。
通过此次对话,中俄双方进一步增进了了解,就推进教育现代化达成了系列共识。会议期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田慧生院长与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库茨明诺夫校长共同签署了“中俄面向2030的教育现代化比较研究项目”协议,为中俄可持续的稳定合作夯实了基础。下一步,中俄双方将针对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和实践问题作更为深入的研究,为推进中俄人文交流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