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化素质教育 深入推进文化育人——高等学校文化育人研讨会暨第五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综述

发布时间: 2023-06-19 11:42:02 来源:原创

一、明确定位,确立文化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础,《教育规划纲要》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重要内容,既指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对文化素质教育做出了宏观的战略定位。与会者指出,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探索和本土创新,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育的主阵地,在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新时期创新文化素质教育,推进文化育人应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全面素质教育的视野加以考察,建立规范化、系统化和相对独立的文化素质教育学科和课程体系。有学者指出,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应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推进文化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师素养相结合,推进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推进文化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文化素质教育应纳入规范化的课程教育体系,通过拓展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覆盖面、扩展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内涵、提升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质量、增加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数量,把文化素质教育的精神与价值灌注到专业课程之中,有效地发挥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

二、提高认识,树立文化育人的新观念

高等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高等学校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新形势下,深入推进文化育人要紧密围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核心任务,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切实履行文化传承创新职责。有学者指出,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是培养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之所在,是塑造灵魂的地方。知识育人着重强调知识的传递过程,而文化育人则更加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合格的公民。

树立文化育人的新观念,推进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必须以文化育人为灵魂和基础。文化育人,广而言之是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小而言之是指人品、修为和学识的养成。对大学而言,就是要按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理念营造氛围培育大学生,进而辐射社会、感召时代。在高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因素,是与显性知识教育不同的隐性文化教育。加强文化育人,应努力提升学校办学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境界,将积极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做人”之道和“处事”之道内化、融合、升华和超越,并将其渗入个人灵魂的深处,凝结成个体的精神气质。

有学者指出,推进文化育人,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文化的灵魂,把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作为大学文化的基础,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的文化有机结合,把“人”作为大学文化的根本目的。还有学者指出,应站在文化自觉的高度深化素质教育,健全和完善文化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把培养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贯穿于文化育人的全过程,坚持全员育人与全员自育相结合、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练式的教与学生自主性的练相结合、规范式教育与个性化学习相结合,使大学不仅承担起文化育人的根本使命,还承担起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历史任务。

三、加强实践,探索文化素质教育运行的有效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过程,在人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应强化实践导向,构建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探讨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学者指出,文化育人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大学作为育人和文化传播的机构,文化素质教育应融入教学环节,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贯穿于校园文化之中;与创新能力提升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与会者指出,实践性文化素质教育在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最根本的功能在于帮助大学生更早更好地走进社会和参与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提升文化品格,促进其全面发展。对此,有学者提出,推进文化育人,应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育人模式;推进人文科学研究,形成丰富的育人资源;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育人队伍;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谐的育人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宽松的育人环境。

有学者指出,加强地方高校文化育人应以环境文化为基础,营造文化育人氛围;以文化育人制度为保障,打造全方位文化育人格局;以人文精神塑造为导向,强化文化育人作用;以课堂教育为手段,增强文化育人时效性;以学校品牌为载体,提高文化育人水平;以网络教育为媒介,加强新媒体在文化育人中的效果。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日益彰显。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也是大学生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和能力水平的需要。有学者提出,应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融会贯通于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之中,通过开设有利于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专业特色课程,构建国际化教学平台,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环境浸染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有学者提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应创新高校的艺术教育模式,强化艺术实践的感染作用,加强艺术普及活动的辐射作用,巩固艺术课程建设的基础作用。有学者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应在人才培养中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在科学研究中实现知识的传播与创造的统一,在服务社会中实现服务当前与服务长远的统一,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实现促进自身文化建设与推动民族文化繁荣的统一。

上一篇: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责任与使命”学术研讨会综述

下一篇: 教育评价与质量改进中的哲学问题——全国教育哲学第十九届学术年会综述

科研信息查询